『科學有媒有』のカバーアート

科學有媒有

科學有媒有

著者: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無料で聴く

このコンテンツについて

這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獨立製作錄製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與社會的交界之處,需要良好的溝通。

名字有「科學」,但不止於「科學」。不只是What,我們也在乎Why與How。我們用這檔節目,邀請你一起探索「科學傳播」在這個社會的邊界、意義與可能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政治・政府 政治学 社会科学 科学
エピソード
  • 英國鳥展與特有種:保育、觀鳥如何建立國際連結(feat. ❤️國際鳥導遊紅冠&中華鳥會 Allen❤️)
    2025/08/14

    英國鳥展自1989年創辦於拉特蘭自然保護區,為魚鷹復育籌款起家,逐漸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野鳥與保育盛會,吸引超過60國、300個攤位齊聚一堂。今年我們跟著中華鳥會Allen與長期參與的鳥友紅冠,聊聊這場展會的由來與變化、台灣參與的歷程,以及在保育、觀光與國際合作上的機會與挑戰。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繼續製作這樣的內容


    ————————————
    本集出場:Sinead,Allen,紅冠,小童
    剪輯後製: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1 時間 5 分
  • S5E5 談科學可以不談政治?台灣漁業全球排名前五, 卻不在國際談判場|政治歸政治,科學歸科學?(Feat.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 曾筱君教授)
    2025/08/12

    長期以來,許多重要國際談判場都缺少台灣。

    台灣是島嶼國家,漁業全球前五,在海運業與造船業也有重要地位,但無法進入聯合國海洋大會。不僅讓周邊國家的海洋保育失去這個關鍵視角與支持,也讓台灣的青年與教育者錯失第一手的國際海洋保育資訊。

    今年,在聯合國大會前夕,筱君將這個訊息帶到國際海洋科學家論壇。外媒關注到台灣的重要性,並邀她受訪。但此時受訪,可能會讓台灣青年失去進入海洋大會的機會,如果是你,會怎麼選?

    海洋無國界,水是流動的;而國家的概念,意味著邊界。

    在筱君的觀察中:在沒有國界的海洋,「國界」的存在反而更明顯了:

    • 筱君與東南亞研究者探測深海數據時,在海水流動的蘇魯海,必須繞過中國劃設的國界;
    • 台灣的原住民與菲律賓等國的原住民族,雖對海洋保護有相似觀點,卻因國界隔閡,在國際保育談判中缺乏共同的代表聲音;
    • 帶著台灣的聲音與研究結果出席國際會議時,卻可能要承受壓力,只能以一個城市的身分出現(AKA「中華台北」)。


    歡迎收聽本集,一起理解:當科學的海洋保育知識,要轉化成國際保育策略時,為何無法避開政治與國界。

    如果你還想聽更多與海洋、與女性海洋研究者有關的節目,筱君與喜劇系科學節目Sky in the Wall一起錄製了《海女養成記》系列節目,歡迎收聽~

    ————————————

    《科學有媒有》是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製作的Podcast。我們認為,在科學、政策與社會的交界之處,始終需要良好的溝通。節目透過對不同科學議題以及科學傳播事件的討論,和聽眾一起了解科學、政策、新聞內容背後的生產過程,理解不同的科學溝通、科學傳播方式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小額捐款支持我們,表達你的喜歡,鼓勵我們繼續製作對社會、政策重要的科學議題,同時也是在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也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本集出場:Sinead,筱君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39 分
  • S5E4 比馬路嚴重的空污就在家中?科學家如何與神明一起「減香」?談談看不見的空污(feat.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員 龍世俊老師)
    2025/08/05

    本集我們再次邀請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龍世俊研究員,和我們分享生活中的空氣污染。

    還記得十幾年前,走進廟裡總是香火繚繞、煙霧瀰漫嗎?如今,行天宮、龍山寺等大廟宇紛紛「減香」,許多人以為這只是政策宣導。但其實,這背後也有科學研究默默地發揮力量。而龍老師是減香運動背後非常關鍵的一位研究者。

    提到空氣污染,我們可能很容易想起繁忙道路的汽機車廢氣、工業園區排出的廢氣,但龍老師今天要介紹的空氣污染,可能出現在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而我們日常所暴露到的空氣污染狀況,可能超乎你我的想像。

    技術的變化,不但讓空氣品質的測量變得精確,也幫助我們發展出更有效的空污減害措施。當空氣污染無處不在,個人可以做什麼?政策和社會有有什麼因應的方式?

    歡迎收聽這集《科學有媒有》。

    這集,我們一起重新認識「空污」,為自己、也為身邊的了解風險。

    ————————————

    謝謝你收聽《科學有媒有》,你也可以在YouTube收聽本節目。

    這個節目由非營利組織「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製作。你的支持,對我們的穩定運作很重要,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你:

    • ➕訂閱我們的podcast
    •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 🧡關注我們的社群,或訂閱我們的電子報,追蹤我們的工作進展
    • 🙇小額捐款,支持台灣科學新聞的發展


    ————————————
    本集出場:Sinead,龍世俊老師,小童,佩懃
    剪輯後製:Watty,小童
    音樂製作:果葶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続きを読む 一部表示
    41 分
まだレビューはありません